top of page

《觀察》從臺灣烏龍茶箱談起 ...

昨天中國的金磚會議在廈門閉幕,所謂金磚五國(Brics),是指5個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,分別為巴西、俄羅斯、印度、中國與南非,金磚一詞就是由這5國名稱的第1個英文字母所組成,中國希望藉由金磚會議與新興國家合作,並與「一帶一路」的倡議相互呼應,選在廈門自然有其深意,廈門正是昔日茶葉貿易發展的起點之一。

這讓我不禁想起過去臺灣茶對中國茶的競爭,以其取代福州、廈門茶最為明顯。初期是因為臺茶價格較為低廉,後來則因為臺茶品質改善,加上國際市場對臺茶特殊風味之喜愛,故臺灣茶之出口逐漸暢旺。

上圖是書房裡擺放的昔日Formosa Oolong烏龍茶箱,或許見證一些昔日榮光。

當時臺茶外銷多經轉口貿易對外輸出,轉運港為廈門、福州,出口的臺茶以烏龍茶、包種茶為大宗,烏龍茶的主要銷售地為北美,包種茶則以南洋為主要輸出地區,1869年,淡水海關報告書評論臺茶對外貿易尚不足以威脅廈門、福州,但是十年後的貿易結果,1881年淡水海關報告書記載,卻是臺茶幾乎取代了福州與廈門茶,臺灣對美輸出佔該年茶葉輸出之90%,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。

其後,臺灣更有自信的藉由現代製茶技術的引進與進步的政策,開創了接下來一甲子的茶產業榮景。

其實,茶本來就是全球化貿易的商品,若不以貿易思維去看待它,不以產業角度去制定符合他的策略,終究只會歽傷它原本具備的優勢。

莫讓臺灣「茶業」,最後真的只剩「茶葉」。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
© 2017 by 茶人誌 Read All About Tea. 

  • Grey Facebook Icon
  • Grey Twitter Icon
  • Grey Google+ Icon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