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化》聊聊臺灣茶葉包裝
談談茶葉包裝
茶葉在不同的時代,因應運輸或是商業需要各自被不同的材質與造型包覆著,外在的圖像設計更反應每個時代的發展變遷。茶葉雖然無法長久保存,但是我們卻能從過往的茶葉包裝一窺其中茶、歷史、包裝交織的餘韻。
談起材質,因不同階段而有不一樣的包裝需求,一般來說可粗分為製造、運輸、銷售、個人使用等幾個階段。
烏龍茶是臺灣最早聞名於世的茶葉,臺灣烏龍茶的製法雖由福建傳來,但經臺灣茶業專家精心研究、改良技術,變成具有獨特香氣與高尚風味的世界最優秀之茶。
臺灣烏龍茶的輸出已有百餘年的歷史,二戰前主要市場為美國、英國,其次為澳洲、加拿大、香港等地。
或許是接近市場的緣故,再加上進出口商緣故,烏龍茶的包裝相對於其他茶葉品項來說,更趨於國際化,衍伸出來的周邊宣傳與行銷,更是不勝枚舉,下圖為展覽中的臺灣茶商公會包裝。
包種茶與烏龍茶同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半發酵茶,也是現今臺灣主流的茶葉,然而包種茶的出身,各家說法不一而足,大體說法都以1872年銷美烏龍茶滯銷,茶商乃送至福州,予以薰花香,改製而成花香包種茶為主,其後日治時期臺灣發展出毋須薰香處理的清香型包種茶技術,提升了包種茶的製作技術。
市場最初是在華僑最多的南洋各地,荷屬爪哇(今印尼)居首位,其次是暹羅(泰國)、法屬越南、英領海峽殖民地、菲律賓等地,所以許多的包裝型式,採用傳統福建茶的四兩包裝,依據許賢瑤教授的說法,包裝係採用兩張長方形褔建手邊紙內外相襯,包折成長方體之四方包,而包裝紙的表面須蓋上其茶名、茶行店號、商標、創始者、地址、電話、英文簡稱、茶行的登錄商標等內容,方能放置在茶箱中,運送到東南亞各國販售。
上圖為臺灣早期包種茶包裝(引用臺灣茶商公會120週年會刊照片)。
臺灣紅茶則是在日本統治臺灣以後, 才逐步開展其生產規模與外銷,直到1920年代三井合名會社極力發展紅茶的趨勢引導下,臺灣紅茶才逐漸發達起來,最後在新竹州開枝散葉,成就臺灣紅茶產業的發展,相對於烏龍茶與包種茶的發展模式,紅茶從政策引導、技術引進到市場拓展,都是出口為導向,所以其國際接軌的程度最高,相對的市場競爭也相對最為激烈,由於多為大宗外銷為主,其包裝相對保留最少,有關臺灣紅茶的故事也許可以另作一篇章談。